日方称辽宁舰经过日南部岛屿前往西太平洋,外交部回应
日方称辽宁舰经过日南部岛屿前往西太平洋,外交部回应
日方称辽宁舰经过日南部岛屿前往西太平洋,外交部回应 十年时间,临芯已累计(lěijì)管理了近100亿资金,投出了130多个(gè)半导体及硬科技领域项目,其中18个项目实现IPO项目,累计退出金额达170多亿元人民币(rénmínbì)。
2025年,一场由技术聚变催生的生产力革命(gémìng)正以前所未有的烈度重构中国经济版图。AI填补了数据与实体的边界,量子计算探索物理规则的边缘(biānyuán),绿色科技重塑增长的伦理、低空经济、机器人、大模型打开(dǎkāi)科技跃迁的大门——2025年的中国,新质生产力已非单纯的技术迭代,而是智能文明与产业基因(jīyīn)的共振裂变(lièbiàn)。
奇点之下,是中国的创投机构(jīgòu)以及投资人十年磨一剑,以智慧为坐标(zuòbiāo),穿透技术、组织与商业模式的“三重结界”,在数字与实体的纠缠中锻造新(xīn)物种。
而这一切,离不开中国半导体(bàndǎotǐ)产业的跃进。从一穷二白到(dào)云蒸霞蔚。
更离不开投资机构对芯片产业的推动,从(cóng)萌动新芽到开枝散叶。
临芯投资,恰好(qiàhǎo)深度参与并见证了这一时代。
如果细数李亚军的芯片生涯,还要回到(huídào)2008年,在通讯行业(hángyè)浸润20余年的他,加入(jiārù)了大唐电信集团旗下的联芯科技并担任CFO一职,由此拉开了他在芯片产业深耕十余年的时代序幕。
与此同时(yǔcǐtóngshí),中国集成电路产业(chǎnyè),风起云涌,大鱼大水的时代来临。
在行业数十年时间的沉淀,李亚军书写的临芯故事,其中隐现了中国(zhōngguó)半导体投资(tóuzī)逻辑路径的不断演变。从并购出发到(dào)投早投小的投资路径;从望远镜到放大镜的投资逻辑;从“搬砖、架桥、搭积木”的投资手法到“产业整合 + 并购重组(chóngzǔ)”的深度赋能……
光阴似箭,李亚军这位集成电路领域(lǐngyù)的“守猎者”,已经带领临芯走过十载春秋(chūnqiū),其中有不少尘封的精彩投资往事,也有靓丽(liànglì)的赫赫战绩。在(zài)过去十年时间,临芯押中了澜起科技、中微(zhōngwēi)公司、芯原股份、博通集成、拓荆科技、新洁能、日联科技、思瑞浦、康希通信等一批如今半导体领域的龙头企业。
直到2019年创业板开闸放水,业内投资人突然察觉,这家从上海(shànghǎi)临港出发(chūfā)的(de)机构,已悄然间跑到了半导体领域的第一梯队(tīduì),更毋庸他们通过押注多家龙头项目,而在短短4、5年时间,带来了巨额回报!
一个(yígè)更直观的数据是,在十年时间(shíjiān),临芯已经累计管理了近100亿资金,投出了130多个半导体领域项目,其中18个项目实现IPO项目,累计退出金额达(dá)170多亿元人民币。
从遍地是金子的半导体(bàndǎotǐ)产业1.0阶段,再到(dào)如今大鱼吃小鱼的大并购(bìnggòu)时代,李亚军和临芯那段历史,不是虚无缥缈的记忆(jìyì),不是干巴巴的数据,其中蕴藏了中国半导体行业崛起奋进之路,也写满了人类顶级大脑“灵光一闪”的智慧结晶。
十载春秋,无数个日日夜夜,临芯站在投资人的视角上,经历了大(dà)基金十年布局、从设计(shèjì)到(dào)材料设备到制造的全链突围、从国产替代到产业升级的黄金时代。
产业迭代之时(shí),临芯作为参与者,也在不断前行。
黄金时代(huángjīnshídài)
一场标杆性收购案,打响临芯第一枪
就像(xiàng)“量化之王”詹姆斯西蒙斯书中所写的那样,“西蒙斯是幸运的,他遇到(yùdào)了最好的时代。”
李亚军(yàjūn)无疑也是幸运的,他遇到了能令自己(zìjǐ)大放异彩的半导体时代。
事实上,在半导体彻底点燃热度的2019年之前,李亚军已多次引发了行业(hángyè)的热议。一次(yīcì)是对澜起科技的坚定下注(xiàzhù),另一次则是逆势投向了中微公司。
只有更熟悉他的(de)人才知道,早前他担任联芯科技CFO期间(qījiān),在半导体行业寂寥之际,他就曾前瞻并大胆(dàdǎn)地尝试收购展讯和锐迪科。虽然这两笔收购此后并未能成型,却为后续的系列精彩投资故事埋下伏笔。2013年,李亚军加入上海浦东科技投资有限公司,继续对锐迪科发起邀约收购,由此引发了并购领域著名(zhùmíng)的“小路条”事件(shìjiàn),正式(zhèngshì)拉开了中国半导体产业并购1.0时代的大幕。
可以说(shuō),尽管这两起并购“并不成功”,但李亚军(yàjūn)做并购整合的思路基本成型,也为他此后收购澜起科技(kējì)等一系列明星项目奠定了基础。
“一切变化的(de)开始,还要从2014年大基金的成立开始。”李亚军回忆(huíyì),这一年国家(guójiā)将集成电路产业发展(fāzhǎn)升级成国家战略,并成立了著名的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投资基金,开始重点投资大量初创集成电路企业。
种下的种子悄然生长(shēngzhǎng)。
彼时,中国市场(shìchǎng)上的芯片企业仍是屈指可数,甚至可以用两缺乏形容:既缺乏人才,也(yě)缺乏技术。但是随着产业(chǎnyè)的急速发展,市场对于芯片的需求却(què)呈现极度渴求的状态。在这一背景下,上海市计划设立集成电路装备材料基金。为此,浦东科投决定,以李亚军为首的团队合资设立管理公司,去争取该基金的管理权。李亚军集结了宋延延、王毅等大唐电信、浦东科投期间的同事,着手(zhuóshǒu)创业(chuàngyè)。
但没想到,此后浦东科投(kētóu)改制,两家公司独立(dúlì)运作。创始未半,中道崩殂。直到临芯发展的多年后,李亚军也常常在内部开玩笑称,“我们不是自己创业(chuàngyè),是被创业了。”
即便如此,李亚军仍(réng)破除万难,以500万注册资金起步(qǐbù),开启了临芯的创新投资之路。
“临芯创办后的第一件事,就是买(mǎi)回澜起的股权(gǔquán)。”李亚军如是说道。
在这里(zhèlǐ),不得不提一个鲜为人知的(de)故事,事实上李亚军在浦东科投期间(qījiān),就已经关注到2013年9月26日在纳斯达克上市(shàngshì)的澜起科技,该公司是全球领先的服务器内存接口芯片公司。未曾想,2014年2月6日突然被机构做空,导致股价大幅暴跌。作为半导体“守猎者”,李亚军敏锐地(mǐnruìdì)抓住(zhuāzhù)这个机会,果断向澜起发起邀约收购。最终于2014年11月,以6.93亿美元的价格完成(wánchéng)私有化交易。至此,轰动业界的一桩半导体私有化案例完美收官。
当然,私有化对李亚军来说,仅仅是(shì)第一步,他对澜起的关注(guānzhù),并未止步。
“当时英特尔对澜起进行了增资,同时,澜起有老股东需要退出。”李亚军印象深刻,“临芯(línxīn)内部讨论的结果(jiéguǒ)是,澜起未来的发展空间一定非常大,现在正是(zhèngshì)投资的好机会。”
李亚军决定,再(zài)投一次澜起!一起并肩作战的宋延延也直言(zhíyán),“这是一笔典型的戴维斯双击案例!”
虽然对项目有着较高的确定性,但(dàn)对于当时的临芯而言还有两个(liǎnggè)问题,第一没钱,第二产业出身,没有募资经验。
回忆这段经历,李亚军笑着说(shuō),“当时首要问题就是募资,由于没有经验,当时整个团队都在(zài)募资搞路演。”
“玩命路演(lùyǎn)”。李亚军这样形容当时的募资状态。
宋延延还记得(jìde)临芯成立的最初光景,“团队一共就5、6个人,全部一起上阵(shàngzhèn),做投资、搞募资。”
就这样“玩命”路演了数个月后,临芯(línxīn)终于在市场上找到了15亿的资金,将(jiāng)澜起的股权从浦东科投买了下来,这也成为临芯成立(chénglì)后的首个投资项目。
2019年(nián),科创板开闸放水,在首批上市的32家企业中,澜起一飞冲天,市值一度暴涨至近1500亿元人民币(rénmínbì),而这时,市场(shìchǎng)也关注到其背后的一家投资(tóuzī)机构——临芯投资。通过重仓澜起,临芯在行业内不仅站稳了脚跟,也为LP带去了巨额的回报。
时至如今,澜起已经(yǐjīng)成长为芯片领域的绝对龙头。
2024年,澜起净利润暴涨213%至14亿,DDR5内存(nèicún)接口(jiēkǒu)芯片全球(quánqiú)市占率近50%。在(zài)AI服务器年均25%增长浪潮中,这家手握60亿元现金、毛利率58%的科创板龙头,正以完整芯片解决方案撬动40亿美元蓝海市场,苏辙笔下的“动作涛澜起”恰似其破局AI算力瓶颈(píngjǐng)的生动写照。
如果说对澜起的投资,是一场酣畅淋漓的押注,那么对于(duìyú)中微公司投资,则是临芯开始建立自身投资逻辑的标案(biāoàn)。
投资逻辑初长成
下注(xiàzhù)中微公司,建立四大投资逻辑
成功拿下多个超额回报的项目后,有不少同行问李(wènlǐ)亚军,“怎么你们投得那么(nàme)准?”
“一开始行业遍地是金子(jīnzi),但是挖金子的人却很少。”李亚军坦言,“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,我们是同一批投资半导体领域的团队中(zhōng),少见(shǎojiàn)的产业出身。”
王毅也(yě)曾回答这个问题,“在行业里这么多年,每个赛道里有什么(shénme)项目我们一清二楚,比如中微,就是当年我在华虹期间的供应商。我们了解这个赛道,也能轻而易举地找到他们(tāmen)。”
不同于澜起(lánqǐ)这个确定性较强的案例,对中微的下注,印证了临芯团队投资逻辑(luójí)逐渐崛起之路。
2004年,中微公司成立,直到2016年前后,整个(zhěnggè)团队还处在亏损中,除了财务端表现不佳,在主力产品刻蚀设备(shèbèi)上,也与(yǔ)海外技术有非常大的差距。
也正因为如此,在当时本就“不富裕(fùyù)”的半导体投资圈里(quānlǐ),中微几乎无人问津。
“我们当时认为,这条赛道(sàidào)上,一定(yídìng)会跑出一家设备公司,机会肯定有(yǒu),但关键谁能跑出来?”王毅回忆这一案例直言。“我们把整个赛道看了一遍,最后还是认为,中微一定是NO.1。”
放大镜(fàngdàjìng) + 望远镜
投资不能用后视镜(hòushìjìng)看未来,在临芯内部,李亚军对(duì)团队不断提及一个逻辑,“不要用放大镜看项目劣势(lièshì),而是要用望远镜看产业未来。”
当时投资(tóuzī)团队内部提及了三个关键问题:
第一,设备国产化一定(yídìng)是必由之路吗?
第二,哪些团队能(néng)承担此重任?
第三(dìsān),中微一定是第一梯队吗?
通过团队反复的讨论(tǎolùn)以及不断的自我追问,临芯决定投资中微。
李亚军至今还记得当时(dāngshí)一个细节,由于早期临芯的基金(jījīn)大多是专项基金,很多LP并不放心投资中微(zhōngwēi)这个项目。LP对李亚军提出要求(yāoqiú),“投资中微可以,但第一,不能投太多钱,第二,你们必须跟投。”
王毅回忆,2016年,临芯投资参与中微红筹架构(jiàgòu)的拆除,这笔投资金额(jīné)在3000万(wàn)上下,与此同时,临芯自身拿出了(le)10%的资金进行了跟投。李亚军笑着回忆,当时为了投这个项目,临芯自己的资金链面临非常大的挑战,“几个月没发工资!”
好在中微在大半年后迎来了发展的高速期,估值也在短时间内水涨船高(shuǐzhǎngchuángāo)。“我们也卖了一点点股权来发工资过日子。”李(lǐ)亚军笑(xiào)着回忆这段“苦涩”经历。
雪中送炭(xuězhōngsòngtàn) + 锦上添花
一个(yígè)不为人知的故事是,在中微的首轮投资(tóuzī)中,也有一些机构临时撤资,这对于企业融资时机和节奏有着致命的打击。即便如此,临芯仍然(réngrán)坚持了这笔投资。“锦上添花的投资当然更稳固,但是我们更希望雪中送炭(xuězhōngsòngtàn)。”李亚军表示。
中微这一案例,临芯连投三轮,合计投资近(jìn)2亿元,位列公司前十大股东。 2019年7月(yuè)22日(rì),中微公司成为首批科创板上市的企业,上市后市值最高达1500多亿元。
临芯一举(yījǔ)拿下澜起和中微,成为科创板开板后绝对的最大赢家!
2021年4月,中微公司等离子(děnglízi)刻蚀设备成功进入国际一线(yīxiàn)客户5nm 生产线,再次验证了(le)公司产品全球领先的实力,也证明了多年前临芯投资的独到眼光和前瞻性。
煲汤 V.S 烧烤(shāokǎo)
中国半导体产业一路走来,经历了从无到有。但直到(zhídào)2019年科(niánkē)创板的(de)建立,这一产业才迎来了高光时刻。更早之前,互联网和模式创新才是舞台的主流。风口(fēngkǒu)一波又一波,身处其中,想要专注做半导体,不仅需要极强(jíqiáng)的产业投资能力,还需要坚定的专注定力。一路走来,也有不少朋友给李亚军推荐消费、互联网,甚至房地产的项目,但他都拒绝(jùjué)了。
“临芯有个方法论叫煲汤 V.S 烧烤,”李亚军介绍,“烧烤虽好,但投资半导体要有耐心,就像(xiàng)‘煲汤’,不是(búshì)火大就管用,要温火慢炖,火候、时辰到了汤味才能出来。而(ér)这也恰恰是我们擅长且坚持(jiānchí)的事。”
聚焦(jùjiāo)硬科技和半导体,一直都是临芯十年磨一剑、所(suǒ)专注做的一件事。
“我们认为,一定要聚焦,做守猎(shǒuliè)者。”李亚军直言,“我们就(jiù)专注坐在板凳上,十年如一日盯梢(dīngshāo),机会一出现,我们伸手就能抓到。”
不要捡(jiǎn)其他的金子,这是守猎者的专注。也(yě)因此,当澜起被做空时,李亚军才能第一时间进场,并在短时间内迅速完成这笔投资。
这是时代的运气,也(yě)是专注者的奖励。
投资主线
从“两头走”策略到(dào)生态联盟
一路(yīlù)走来,临芯投资逻辑不断完善的同时,定位也发生(fāshēng)了变化。“最初,我们的定位是专注(zhuānzhù)集成电路产业的投资平台,如今则升级为专注于以半导体为核心的硬科技产业投资平台。”宋延延表示。
王毅看来,半导体产业(chǎnyè)经过近10年的高速发展,已经走过了早期(zǎoqī)的0-1的阶段,这一阶段,临芯投资了澜(lán)起和中微这样具有代表性的案例。而在当前,由1~10、10~n的新阶段,过去这些低估值(gūzhí)、高成长性项目已经变成一种高端稀缺的资源。
想要(xiǎngyào)在(zài)新的环境下,网罗更多(duō)深海大鱼,需要临芯更高维的项目验证逻辑以及对行业判断的能力。为此,临芯拿出了“两头走”的投资主线“秘诀”。
“十年来,我们的(de)策略不断变化。最早,临芯(línxīn)从并购起家,再之后,从Pre-IPO到PE再到VC,最后到天使和种子,我们的投资走到今天变成了两头打法,即‘并购+早期’并行。”宋延延表示,“从二期主基金开始(kāishǐ),我们两头走的策略已经逐渐成形,这也(yě)标志(biāozhì)着我们一大投资主线的确立。”
最近几年,李亚军不断在内部强调,我国(wǒguó)半导体已经进入到过剩与稀缺共存(gòngcún)阶段,低端过剩,高端稀缺,小企业过剩,大企业稀缺。同时他表示,虽然目前中国半导体企业和国际巨头还有一定差距,但(dàn)差距就是机会(jīhuì),差距就是动力。
这其中,酝酿着机会,也隐现了临芯(línxīn)的投资线路图。
“投早、投小、投颠覆性技术”与“并购(bìnggòu)整合、发现(fāxiàn)、培养、造就世界级企业”两头延伸的投资策略之下,临芯不仅(bùjǐn)关注早期项目的孵化,还通过并购整合支持已上市企业做大做强,形成完整的投资闭环(bìhuán)。
王毅进一步介绍,在“投早、投小、投颠覆性技术”策略方面(fāngmiàn),去年(nián)临芯与上海(shànghǎi)临港集团合作,参与集成电路孵化器运营公司,为种子、天使项目(xiàngmù)提供更多维度的产业、载体赋能,2025年在评选为上海高质量孵化器,上海唯一集成电路专业孵化器。而在“并购(bìnggòu)整合、发现、培养、造就世界级企业(qǐyè)”策略方面,临芯则重点关注上市公司及非上市公司(全球优质资产)股权,多维锁定投资收益。
通过投资存在估值优势、业务优良的产业类上市公司,临芯成为上市公司显著股东,从上市公司业绩自身良性增长或并购整合服务等方面来获取(huòqǔ)超额收益。另外,临芯过去(guòqù)投资的项目覆盖了大量有产业潜力(qiánlì)的非上市公司,未来可以(kěyǐ)作为上市公司并购整合的标的,这也(yě)使得临芯可以实现并购退出。
而临芯第二条投资主线则是以半导体为基础(jīchǔ),往下游应用(yìngyòng)延伸(yánshēn),以半导体为基础,重点关注汽车电子、人工智能、机器人、智能制造。
为了更好地匹配投资策略迭代,去年,临芯招募了在汽车产业拥有34年行业经验(jīngyàn)的(de)王远力(长城汽车前CTO)的加入,提升临芯在智能(zhìnéng)汽车产业链、人工智能、机器人、智能制造(zhìzào)等行业的产业能力。
王毅粗略算了一下,临芯历史上,在早期项目数量上占比约一半,并购(bìnggòu)项目金额上占比约40%。王毅看来,即便在当前的产业命题之下,仍然有一些新公司出现的机会,想要辨别项目未来(wèilái)的成长性,需要(xūyào)深耕(shēngēng)产业、理解(lǐjiě)技术,并着眼于国家发展的大态势。“我们将更加细化有发展潜力的赛道,并在每个领域布局1—2个头部项目,此外,沿着(yánzhe)产业链上下游(shàngxiàyóu)进行延伸,重点工作是不断寻找并购的机会。”
对于具体项目的甄选标准,王毅(wángyì)直言,永远关注项目领头羊(lǐngtóuyáng)的能力。
“一家企业能在5年(nián)10年内领先,取决于(qǔjuéyú)leadership的能力,但想要在10年、20年持续领先,则需要在资本并购、人才培养、技术创新这三个企业运营升级逻辑上(shàng)不断精进。”
两条腿快跑的逻辑下,临芯在半导体产业(chǎnyè)越走越远,越跑越快,并已经建立起一个产业生态圈(shēngtàiquān)。与此同时(yǔcǐtóngshí),随着被投项目库数量的日渐庞大,临芯也在着意(zhuóyì)打造一个更大的生态朋友圈体系——“临友荟”产业联盟。
宋延延介绍,目前,临芯已经与18家(jiā)已投上市公司、共计137家集成电路企业建立了紧密(jǐnmì)的(de)合作关系,形成了强大的产业生态网络(wǎngluò)。“这种资源整合能力在订单赋能、并购赋能和产业协同方面具有显著优势。”
打造更完善的(de)产业生态之余(yú),临芯(línxīn)也面临着自身运营管理的迭代。半导体企业的发展需要不断升级自身能力,临芯也同样面临长期发展之下,建设持续不断动力螺旋的挑战。
事实上,在投资行业(hángyè)有个(yǒugè)名词(míngcí):一人机构,这意味着一家机构仅仅依靠带头人个人能力发展。在中国股权行业发展的最初期,大多数投资机构都是通过个人能力募资的一人机构,但随着时间推移,越来越多的GP开始(kāishǐ)进行机构化转型。在过去十年中,临芯(línxīn)也在募资、投资、管理及运营退出等方面不断迭代。
十年成长:机构化迭代之(zhī)路
在(zài)半导体行业深耕十年,挖掘到了一批(yīpī)具有代表性的龙头项目,让临芯在募资上有了较好的业绩保证。
但回溯这条募资之路,临芯(línxīn)也并非一帆风顺。
临芯同大多数投资机构(jīgòu)一样(yīyàng),经历了从(cóng)专项到盲池,从个人LP、三方财富到专业化机构这条必由之路。也正是通过实践的演变和不断积累,临芯在机构化这条路上,越走越远。
“我们是(shì)真正的没钱、没背景,全靠项目(xiàngmù)好打(dǎ)出来的机构。”李亚军表示,“比如,我们第一家专业化LP机构厦门建发,就是因为投了我们澜起的专项基金后,觉得我们业绩不错,于是和(hé)我们结成了紧密的合作。”
此前,厦门建发与临芯投资紧密合作10年,从项目联合投资上也赚取了丰厚(fēnghòu)的(de)回报。
也正是通过这样一场场硬仗的(de)打拼,临芯拿下了一个又一个LP的信任,国资开始更多出现在(zài)其LP的名单中,包括国投创合、盐城东方、河南资产等(děng)。
回顾每一次募资,宋延延(sòngyányán)也感叹,“过去我们的长板在于投资能力,但只有补齐短板,机构才能长久的良性发展,为此,临芯内部也在前(qián)中后台的建设上,不断(bùduàn)迭代和成长。”
2018年前后,临芯(línxīn)启动了机构化的迭代进程。
“过去,我们(wǒmen)的(de)传统强项就是投资能力(nénglì)非常强,相对来说募资能力会有一定的短板,为此,我们重点强化了募资能力;从风控的角度,我们的资产包越来越大,基金和资产的项目数量规模越来越大,所以(suǒyǐ)临芯不断强化投后能力;另外(lìngwài)面对大规模退出,临芯也开始关注减持队伍的搭建。”宋延延介绍。
非常典型的变化就是募资体系的专业化不断提升。临芯逐步扩大盲池基金的规模,降低专项基金比例。这使得临芯可以更专业地呈现自身的投资逻辑(luójí)和过往(guòwǎng)的业绩表现(biǎoxiàn)。
一根(yīgēn)手指强,整个手掌(shǒuzhǎng)的力量不一定强。临芯想要构建一个拳头模型,试图将所有能力版图补齐,更好地握成拳头出击。
宋延延带队不断推进前中后台组织的(de)完善(wánshàn),花了(le)不少精力和心思在人员梯队的建设上。“比如从合伙人、MD、总监、经理(jīnglǐ)、助理这样的梯队建设,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团队。”从更深层面上看,临芯搭建了一支更加专业的团队,建设了一个更完善的流程体系。
除了团队的建设,在运营(yùnyíng)管理层面,临芯也强调(qiángdiào)募投管退体系的完善。
以退出为例,近几年越来越多LP强调落袋(luòdài)为安,以投资能力见长的临芯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一问题。要(yào)投得好,更好退得好。为此,临芯打造了一个(yígè)更机制化的项目退出制度和原则。
宋延延介绍,在项目(xiàngmù)退出(tuìchū)阶段,投资团队会向投委会提出项目退出方案建议(jiànyì),投后管理部会监督项目投资收益(shōuyì)和退出进展,风控合规部为项目退出提供法务支持。此外,在流程上,项目退出需上报公司投决会审议(shěnyì),综合考虑项目状况、收益、时间价值、基金回收进度等,由投决会进行决策。
通过(tōngguò)退出逻辑的(de)精进,临芯投资能力得以更好地(dì)体现出来,一个非常直观的数据是,退出逻辑打通后,临芯从2019年开始,实现了业绩的大爆发:
这一年(nián),博通集成成功在A股主板上市,澜起科技(kējì)、中微公司成为科创板(chuàngbǎn)首批(shǒupī)上市企业,市值率先突破千亿大关;2020年,芯原股份、新洁能(xīnjiénéng)、思瑞浦、帝科股份、芯朋微等陆续上市;2021年,indie于纳斯达克成功上市,全年实现退出金额(jīné)超36亿;2022年拓荆科技、中微半导、富创精密等陆续在科创板成功上市,全年实现退出金额近35亿元;2022年,日联科技、南芯(nánxīn)科技、康希通信陆续在科创板上市,全年实现退出金额约(yuē)78亿;2024年已投(tóu)项目灿芯股份、黑芝麻智能、富特科技陆续上市,全年实现退出金额近12亿……
这些(zhèxiē)数字背后,是体系完善最好的佐证。
近几年,伴随临芯被投项目数量的增多,临芯也着力加强投后(tóuhòu)(tóuhòu)体系的升级管理(guǎnlǐ)。为此,宋延延给出了多个触手:第一、企业投后分级管理,重点项目加大产业赋能力度,第二、数智化的项目管理体系,实时发现偏差,及时纠偏,第三、全(quán)生命周期的项目管理。“专职投后人员进行常规性项目诊断,归纳(guīnà)与跟进项目的潜在风险,反馈投资团队(tuánduì),评估项目投后价值。”宋延延进一步介绍:
在数智化管理方面,目前,临芯(línxīn)已搭建涵盖全部业务流、审批流、并(bìng)针对公司需求定制化调整的投资管理平台,该(gāi)系统促进了临芯的规范化、流程化、智能化建设。
正如宋延延所总结的,运作规范、团队专业、战绩出众,是临芯在募资环节“无往不利”,不断扩大出资人“朋友圈”,稳健穿越资本市场周期的三大原因(yuányīn),也是临芯未来(wèilái)可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(bǎozhàng)。
探索半导体及硬科技赛道未来之(zhī)路
没有成功的企业(qǐyè),只有时代(shídài)的企业。与此同时,没有永远正确的投资,只有不断迭代的逻辑和体系。
在如今的半导体产业,过去很多投资理念和(hé)逻辑(luójí)都已经“过时”,很多方法论都已经被“颠覆”。只有不断根据产业发展秩序的方向成长,才能抓住时代(shídài)的脉搏(màibó)。李亚军带领(dàilǐng)着临芯不断在起伏不定的大潮中寻找下一片大鱼现身的地点。他的关键词是,早期和并购并行、往下游应用延伸。
这一逻辑体现到投资端,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重仓并购(bìnggòu)。李亚军提及,未来,并购将(jiāng)占据临芯70%以上的精力。
李亚军看来,半导体已经走入新的阶段,中国半导体企业要走向更高、更远、更强。要由跟随到创新再到引领;要持之以恒做难而(ér)正确的事情,要有跑马拉松的精神、毅力和准备;要解决目前企业小而散(xiǎoérsàn)的问题,通过兼并收购,发现(fāxiàn)、培养(péiyǎng)并打造世界级的伟大企业。
找到有(yǒu)潜力的龙头企业,帮助它们持续地并购,不断做大做强将是临芯投资下一阶段(xiàyījiēduàn)的重要使命。
过去,临芯似乎踩中了半导体产业每(měi)一个发展(fāzhǎn)的关键节点。这一次,李亚军押注的将是下一个十年半导体产业的并购(bìnggòu)整合的历史性机会。
政策的春风(chūnfēng),正在印证李亚军的判断。
《国九条》明确了鼓励上市公司(shàngshìgōngsī)聚焦主业,综合运用并购重组、股权激励(jīlì)等方式提高发展质量;证监会《十六条》也提出支持(zhīchí)科技型企业综合运用股份、定向可转债、现金等各类支付工具实施重组,做优做强。在(zài)市场机遇方面,由于上市难度增加,有很多企业被收购的意愿(yìyuàn)增强;二级市场估值下滑(xiàhuá)导致一级市场估值同样下滑,收购的成本也下降了……
这一背景下,临芯正在加速并购领域(lǐngyù)的动作。“临芯未来在并购领域的投资金额和占比将会更大,但我们也会兼顾投早、投小(tóuxiǎo)、投科技(kējì)(kējì)的使命。”李亚军进一步补充,“十年来,临芯坚持做投资,一个主要的推动力就是使命感(shǐmìnggǎn)。我们认为投资是一种生产力,可以推动产业发展,促使科技的进步(jìnbù)。这也是我们这一群人坚定不移投资科技的动力!”
事实上,临芯从成立第一天(dìyītiān)起,就制定了这一使命:投资推动(tuīdòng)科技进步。与此同时,也设立了发展的(de)终极目标——造就世界级的伟大企业。
这样的使命感和目标,正在(zhèngzài)不断促使临芯沿着时代(shídài)的大潮不断向前。
“诚信公正、合作共赢(gòngyíng)、大道至简、厚德载物”,这是临芯的(de)核心价值观,那么,在更高的叙事维度之下,对临芯而言,持续的自我突破能力、资源整合能力、将是下一个十年新长征路上(lùshàng)的方向标。

十年时间,临芯已累计(lěijì)管理了近100亿资金,投出了130多个(gè)半导体及硬科技领域项目,其中18个项目实现IPO项目,累计退出金额达170多亿元人民币(rénmínbì)。
2025年,一场由技术聚变催生的生产力革命(gémìng)正以前所未有的烈度重构中国经济版图。AI填补了数据与实体的边界,量子计算探索物理规则的边缘(biānyuán),绿色科技重塑增长的伦理、低空经济、机器人、大模型打开(dǎkāi)科技跃迁的大门——2025年的中国,新质生产力已非单纯的技术迭代,而是智能文明与产业基因(jīyīn)的共振裂变(lièbiàn)。
奇点之下,是中国的创投机构(jīgòu)以及投资人十年磨一剑,以智慧为坐标(zuòbiāo),穿透技术、组织与商业模式的“三重结界”,在数字与实体的纠缠中锻造新(xīn)物种。
而这一切,离不开中国半导体(bàndǎotǐ)产业的跃进。从一穷二白到(dào)云蒸霞蔚。
更离不开投资机构对芯片产业的推动,从(cóng)萌动新芽到开枝散叶。
临芯投资,恰好(qiàhǎo)深度参与并见证了这一时代。
如果细数李亚军的芯片生涯,还要回到(huídào)2008年,在通讯行业(hángyè)浸润20余年的他,加入(jiārù)了大唐电信集团旗下的联芯科技并担任CFO一职,由此拉开了他在芯片产业深耕十余年的时代序幕。
与此同时(yǔcǐtóngshí),中国集成电路产业(chǎnyè),风起云涌,大鱼大水的时代来临。
在行业数十年时间的沉淀,李亚军书写的临芯故事,其中隐现了中国(zhōngguó)半导体投资(tóuzī)逻辑路径的不断演变。从并购出发到(dào)投早投小的投资路径;从望远镜到放大镜的投资逻辑;从“搬砖、架桥、搭积木”的投资手法到“产业整合 + 并购重组(chóngzǔ)”的深度赋能……
光阴似箭,李亚军这位集成电路领域(lǐngyù)的“守猎者”,已经带领临芯走过十载春秋(chūnqiū),其中有不少尘封的精彩投资往事,也有靓丽(liànglì)的赫赫战绩。在(zài)过去十年时间,临芯押中了澜起科技、中微(zhōngwēi)公司、芯原股份、博通集成、拓荆科技、新洁能、日联科技、思瑞浦、康希通信等一批如今半导体领域的龙头企业。
直到2019年创业板开闸放水,业内投资人突然察觉,这家从上海(shànghǎi)临港出发(chūfā)的(de)机构,已悄然间跑到了半导体领域的第一梯队(tīduì),更毋庸他们通过押注多家龙头项目,而在短短4、5年时间,带来了巨额回报!
一个(yígè)更直观的数据是,在十年时间(shíjiān),临芯已经累计管理了近100亿资金,投出了130多个半导体领域项目,其中18个项目实现IPO项目,累计退出金额达(dá)170多亿元人民币。
从遍地是金子的半导体(bàndǎotǐ)产业1.0阶段,再到(dào)如今大鱼吃小鱼的大并购(bìnggòu)时代,李亚军和临芯那段历史,不是虚无缥缈的记忆(jìyì),不是干巴巴的数据,其中蕴藏了中国半导体行业崛起奋进之路,也写满了人类顶级大脑“灵光一闪”的智慧结晶。
十载春秋,无数个日日夜夜,临芯站在投资人的视角上,经历了大(dà)基金十年布局、从设计(shèjì)到(dào)材料设备到制造的全链突围、从国产替代到产业升级的黄金时代。
产业迭代之时(shí),临芯作为参与者,也在不断前行。
黄金时代(huángjīnshídài)
一场标杆性收购案,打响临芯第一枪
就像(xiàng)“量化之王”詹姆斯西蒙斯书中所写的那样,“西蒙斯是幸运的,他遇到(yùdào)了最好的时代。”
李亚军(yàjūn)无疑也是幸运的,他遇到了能令自己(zìjǐ)大放异彩的半导体时代。

事实上,在半导体彻底点燃热度的2019年之前,李亚军已多次引发了行业(hángyè)的热议。一次(yīcì)是对澜起科技的坚定下注(xiàzhù),另一次则是逆势投向了中微公司。
只有更熟悉他的(de)人才知道,早前他担任联芯科技CFO期间(qījiān),在半导体行业寂寥之际,他就曾前瞻并大胆(dàdǎn)地尝试收购展讯和锐迪科。虽然这两笔收购此后并未能成型,却为后续的系列精彩投资故事埋下伏笔。2013年,李亚军加入上海浦东科技投资有限公司,继续对锐迪科发起邀约收购,由此引发了并购领域著名(zhùmíng)的“小路条”事件(shìjiàn),正式(zhèngshì)拉开了中国半导体产业并购1.0时代的大幕。
可以说(shuō),尽管这两起并购“并不成功”,但李亚军(yàjūn)做并购整合的思路基本成型,也为他此后收购澜起科技(kējì)等一系列明星项目奠定了基础。
“一切变化的(de)开始,还要从2014年大基金的成立开始。”李亚军回忆(huíyì),这一年国家(guójiā)将集成电路产业发展(fāzhǎn)升级成国家战略,并成立了著名的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投资基金,开始重点投资大量初创集成电路企业。
种下的种子悄然生长(shēngzhǎng)。
彼时,中国市场(shìchǎng)上的芯片企业仍是屈指可数,甚至可以用两缺乏形容:既缺乏人才,也(yě)缺乏技术。但是随着产业(chǎnyè)的急速发展,市场对于芯片的需求却(què)呈现极度渴求的状态。在这一背景下,上海市计划设立集成电路装备材料基金。为此,浦东科投决定,以李亚军为首的团队合资设立管理公司,去争取该基金的管理权。李亚军集结了宋延延、王毅等大唐电信、浦东科投期间的同事,着手(zhuóshǒu)创业(chuàngyè)。
但没想到,此后浦东科投(kētóu)改制,两家公司独立(dúlì)运作。创始未半,中道崩殂。直到临芯发展的多年后,李亚军也常常在内部开玩笑称,“我们不是自己创业(chuàngyè),是被创业了。”
即便如此,李亚军仍(réng)破除万难,以500万注册资金起步(qǐbù),开启了临芯的创新投资之路。
“临芯创办后的第一件事,就是买(mǎi)回澜起的股权(gǔquán)。”李亚军如是说道。
在这里(zhèlǐ),不得不提一个鲜为人知的(de)故事,事实上李亚军在浦东科投期间(qījiān),就已经关注到2013年9月26日在纳斯达克上市(shàngshì)的澜起科技,该公司是全球领先的服务器内存接口芯片公司。未曾想,2014年2月6日突然被机构做空,导致股价大幅暴跌。作为半导体“守猎者”,李亚军敏锐地(mǐnruìdì)抓住(zhuāzhù)这个机会,果断向澜起发起邀约收购。最终于2014年11月,以6.93亿美元的价格完成(wánchéng)私有化交易。至此,轰动业界的一桩半导体私有化案例完美收官。
当然,私有化对李亚军来说,仅仅是(shì)第一步,他对澜起的关注(guānzhù),并未止步。
“当时英特尔对澜起进行了增资,同时,澜起有老股东需要退出。”李亚军印象深刻,“临芯(línxīn)内部讨论的结果(jiéguǒ)是,澜起未来的发展空间一定非常大,现在正是(zhèngshì)投资的好机会。”
李亚军决定,再(zài)投一次澜起!一起并肩作战的宋延延也直言(zhíyán),“这是一笔典型的戴维斯双击案例!”
虽然对项目有着较高的确定性,但(dàn)对于当时的临芯而言还有两个(liǎnggè)问题,第一没钱,第二产业出身,没有募资经验。
回忆这段经历,李亚军笑着说(shuō),“当时首要问题就是募资,由于没有经验,当时整个团队都在(zài)募资搞路演。”
“玩命路演(lùyǎn)”。李亚军这样形容当时的募资状态。
宋延延还记得(jìde)临芯成立的最初光景,“团队一共就5、6个人,全部一起上阵(shàngzhèn),做投资、搞募资。”
就这样“玩命”路演了数个月后,临芯(línxīn)终于在市场上找到了15亿的资金,将(jiāng)澜起的股权从浦东科投买了下来,这也成为临芯成立(chénglì)后的首个投资项目。
2019年(nián),科创板开闸放水,在首批上市的32家企业中,澜起一飞冲天,市值一度暴涨至近1500亿元人民币(rénmínbì),而这时,市场(shìchǎng)也关注到其背后的一家投资(tóuzī)机构——临芯投资。通过重仓澜起,临芯在行业内不仅站稳了脚跟,也为LP带去了巨额的回报。
时至如今,澜起已经(yǐjīng)成长为芯片领域的绝对龙头。
2024年,澜起净利润暴涨213%至14亿,DDR5内存(nèicún)接口(jiēkǒu)芯片全球(quánqiú)市占率近50%。在(zài)AI服务器年均25%增长浪潮中,这家手握60亿元现金、毛利率58%的科创板龙头,正以完整芯片解决方案撬动40亿美元蓝海市场,苏辙笔下的“动作涛澜起”恰似其破局AI算力瓶颈(píngjǐng)的生动写照。
如果说对澜起的投资,是一场酣畅淋漓的押注,那么对于(duìyú)中微公司投资,则是临芯开始建立自身投资逻辑的标案(biāoàn)。
投资逻辑初长成
下注(xiàzhù)中微公司,建立四大投资逻辑
成功拿下多个超额回报的项目后,有不少同行问李(wènlǐ)亚军,“怎么你们投得那么(nàme)准?”
“一开始行业遍地是金子(jīnzi),但是挖金子的人却很少。”李亚军坦言,“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,我们是同一批投资半导体领域的团队中(zhōng),少见(shǎojiàn)的产业出身。”
王毅也(yě)曾回答这个问题,“在行业里这么多年,每个赛道里有什么(shénme)项目我们一清二楚,比如中微,就是当年我在华虹期间的供应商。我们了解这个赛道,也能轻而易举地找到他们(tāmen)。”

不同于澜起(lánqǐ)这个确定性较强的案例,对中微的下注,印证了临芯团队投资逻辑(luójí)逐渐崛起之路。
2004年,中微公司成立,直到2016年前后,整个(zhěnggè)团队还处在亏损中,除了财务端表现不佳,在主力产品刻蚀设备(shèbèi)上,也与(yǔ)海外技术有非常大的差距。
也正因为如此,在当时本就“不富裕(fùyù)”的半导体投资圈里(quānlǐ),中微几乎无人问津。
“我们当时认为,这条赛道(sàidào)上,一定(yídìng)会跑出一家设备公司,机会肯定有(yǒu),但关键谁能跑出来?”王毅回忆这一案例直言。“我们把整个赛道看了一遍,最后还是认为,中微一定是NO.1。”
放大镜(fàngdàjìng) + 望远镜
投资不能用后视镜(hòushìjìng)看未来,在临芯内部,李亚军对(duì)团队不断提及一个逻辑,“不要用放大镜看项目劣势(lièshì),而是要用望远镜看产业未来。”
当时投资(tóuzī)团队内部提及了三个关键问题:
第一,设备国产化一定(yídìng)是必由之路吗?
第二,哪些团队能(néng)承担此重任?
第三(dìsān),中微一定是第一梯队吗?
通过团队反复的讨论(tǎolùn)以及不断的自我追问,临芯决定投资中微。
李亚军至今还记得当时(dāngshí)一个细节,由于早期临芯的基金(jījīn)大多是专项基金,很多LP并不放心投资中微(zhōngwēi)这个项目。LP对李亚军提出要求(yāoqiú),“投资中微可以,但第一,不能投太多钱,第二,你们必须跟投。”
王毅回忆,2016年,临芯投资参与中微红筹架构(jiàgòu)的拆除,这笔投资金额(jīné)在3000万(wàn)上下,与此同时,临芯自身拿出了(le)10%的资金进行了跟投。李亚军笑着回忆,当时为了投这个项目,临芯自己的资金链面临非常大的挑战,“几个月没发工资!”
好在中微在大半年后迎来了发展的高速期,估值也在短时间内水涨船高(shuǐzhǎngchuángāo)。“我们也卖了一点点股权来发工资过日子。”李(lǐ)亚军笑(xiào)着回忆这段“苦涩”经历。
雪中送炭(xuězhōngsòngtàn) + 锦上添花
一个(yígè)不为人知的故事是,在中微的首轮投资(tóuzī)中,也有一些机构临时撤资,这对于企业融资时机和节奏有着致命的打击。即便如此,临芯仍然(réngrán)坚持了这笔投资。“锦上添花的投资当然更稳固,但是我们更希望雪中送炭(xuězhōngsòngtàn)。”李亚军表示。
中微这一案例,临芯连投三轮,合计投资近(jìn)2亿元,位列公司前十大股东。 2019年7月(yuè)22日(rì),中微公司成为首批科创板上市的企业,上市后市值最高达1500多亿元。
临芯一举(yījǔ)拿下澜起和中微,成为科创板开板后绝对的最大赢家!
2021年4月,中微公司等离子(děnglízi)刻蚀设备成功进入国际一线(yīxiàn)客户5nm 生产线,再次验证了(le)公司产品全球领先的实力,也证明了多年前临芯投资的独到眼光和前瞻性。
煲汤 V.S 烧烤(shāokǎo)
中国半导体产业一路走来,经历了从无到有。但直到(zhídào)2019年科(niánkē)创板的(de)建立,这一产业才迎来了高光时刻。更早之前,互联网和模式创新才是舞台的主流。风口(fēngkǒu)一波又一波,身处其中,想要专注做半导体,不仅需要极强(jíqiáng)的产业投资能力,还需要坚定的专注定力。一路走来,也有不少朋友给李亚军推荐消费、互联网,甚至房地产的项目,但他都拒绝(jùjué)了。
“临芯有个方法论叫煲汤 V.S 烧烤,”李亚军介绍,“烧烤虽好,但投资半导体要有耐心,就像(xiàng)‘煲汤’,不是(búshì)火大就管用,要温火慢炖,火候、时辰到了汤味才能出来。而(ér)这也恰恰是我们擅长且坚持(jiānchí)的事。”
聚焦(jùjiāo)硬科技和半导体,一直都是临芯十年磨一剑、所(suǒ)专注做的一件事。
“我们认为,一定要聚焦,做守猎(shǒuliè)者。”李亚军直言,“我们就(jiù)专注坐在板凳上,十年如一日盯梢(dīngshāo),机会一出现,我们伸手就能抓到。”
不要捡(jiǎn)其他的金子,这是守猎者的专注。也(yě)因此,当澜起被做空时,李亚军才能第一时间进场,并在短时间内迅速完成这笔投资。
这是时代的运气,也(yě)是专注者的奖励。
投资主线
从“两头走”策略到(dào)生态联盟
一路(yīlù)走来,临芯投资逻辑不断完善的同时,定位也发生(fāshēng)了变化。“最初,我们的定位是专注(zhuānzhù)集成电路产业的投资平台,如今则升级为专注于以半导体为核心的硬科技产业投资平台。”宋延延表示。

王毅看来,半导体产业(chǎnyè)经过近10年的高速发展,已经走过了早期(zǎoqī)的0-1的阶段,这一阶段,临芯投资了澜(lán)起和中微这样具有代表性的案例。而在当前,由1~10、10~n的新阶段,过去这些低估值(gūzhí)、高成长性项目已经变成一种高端稀缺的资源。
想要(xiǎngyào)在(zài)新的环境下,网罗更多(duō)深海大鱼,需要临芯更高维的项目验证逻辑以及对行业判断的能力。为此,临芯拿出了“两头走”的投资主线“秘诀”。
“十年来,我们的(de)策略不断变化。最早,临芯(línxīn)从并购起家,再之后,从Pre-IPO到PE再到VC,最后到天使和种子,我们的投资走到今天变成了两头打法,即‘并购+早期’并行。”宋延延表示,“从二期主基金开始(kāishǐ),我们两头走的策略已经逐渐成形,这也(yě)标志(biāozhì)着我们一大投资主线的确立。”
最近几年,李亚军不断在内部强调,我国(wǒguó)半导体已经进入到过剩与稀缺共存(gòngcún)阶段,低端过剩,高端稀缺,小企业过剩,大企业稀缺。同时他表示,虽然目前中国半导体企业和国际巨头还有一定差距,但(dàn)差距就是机会(jīhuì),差距就是动力。
这其中,酝酿着机会,也隐现了临芯(línxīn)的投资线路图。
“投早、投小、投颠覆性技术”与“并购(bìnggòu)整合、发现(fāxiàn)、培养、造就世界级企业”两头延伸的投资策略之下,临芯不仅(bùjǐn)关注早期项目的孵化,还通过并购整合支持已上市企业做大做强,形成完整的投资闭环(bìhuán)。
王毅进一步介绍,在“投早、投小、投颠覆性技术”策略方面(fāngmiàn),去年(nián)临芯与上海(shànghǎi)临港集团合作,参与集成电路孵化器运营公司,为种子、天使项目(xiàngmù)提供更多维度的产业、载体赋能,2025年在评选为上海高质量孵化器,上海唯一集成电路专业孵化器。而在“并购(bìnggòu)整合、发现、培养、造就世界级企业(qǐyè)”策略方面,临芯则重点关注上市公司及非上市公司(全球优质资产)股权,多维锁定投资收益。
通过投资存在估值优势、业务优良的产业类上市公司,临芯成为上市公司显著股东,从上市公司业绩自身良性增长或并购整合服务等方面来获取(huòqǔ)超额收益。另外,临芯过去(guòqù)投资的项目覆盖了大量有产业潜力(qiánlì)的非上市公司,未来可以(kěyǐ)作为上市公司并购整合的标的,这也(yě)使得临芯可以实现并购退出。
而临芯第二条投资主线则是以半导体为基础(jīchǔ),往下游应用(yìngyòng)延伸(yánshēn),以半导体为基础,重点关注汽车电子、人工智能、机器人、智能制造。
为了更好地匹配投资策略迭代,去年,临芯招募了在汽车产业拥有34年行业经验(jīngyàn)的(de)王远力(长城汽车前CTO)的加入,提升临芯在智能(zhìnéng)汽车产业链、人工智能、机器人、智能制造(zhìzào)等行业的产业能力。
王毅粗略算了一下,临芯历史上,在早期项目数量上占比约一半,并购(bìnggòu)项目金额上占比约40%。王毅看来,即便在当前的产业命题之下,仍然有一些新公司出现的机会,想要辨别项目未来(wèilái)的成长性,需要(xūyào)深耕(shēngēng)产业、理解(lǐjiě)技术,并着眼于国家发展的大态势。“我们将更加细化有发展潜力的赛道,并在每个领域布局1—2个头部项目,此外,沿着(yánzhe)产业链上下游(shàngxiàyóu)进行延伸,重点工作是不断寻找并购的机会。”
对于具体项目的甄选标准,王毅(wángyì)直言,永远关注项目领头羊(lǐngtóuyáng)的能力。
“一家企业能在5年(nián)10年内领先,取决于(qǔjuéyú)leadership的能力,但想要在10年、20年持续领先,则需要在资本并购、人才培养、技术创新这三个企业运营升级逻辑上(shàng)不断精进。”
两条腿快跑的逻辑下,临芯在半导体产业(chǎnyè)越走越远,越跑越快,并已经建立起一个产业生态圈(shēngtàiquān)。与此同时(yǔcǐtóngshí),随着被投项目库数量的日渐庞大,临芯也在着意(zhuóyì)打造一个更大的生态朋友圈体系——“临友荟”产业联盟。
宋延延介绍,目前,临芯已经与18家(jiā)已投上市公司、共计137家集成电路企业建立了紧密(jǐnmì)的(de)合作关系,形成了强大的产业生态网络(wǎngluò)。“这种资源整合能力在订单赋能、并购赋能和产业协同方面具有显著优势。”
打造更完善的(de)产业生态之余(yú),临芯(línxīn)也面临着自身运营管理的迭代。半导体企业的发展需要不断升级自身能力,临芯也同样面临长期发展之下,建设持续不断动力螺旋的挑战。
事实上,在投资行业(hángyè)有个(yǒugè)名词(míngcí):一人机构,这意味着一家机构仅仅依靠带头人个人能力发展。在中国股权行业发展的最初期,大多数投资机构都是通过个人能力募资的一人机构,但随着时间推移,越来越多的GP开始(kāishǐ)进行机构化转型。在过去十年中,临芯(línxīn)也在募资、投资、管理及运营退出等方面不断迭代。
十年成长:机构化迭代之(zhī)路
在(zài)半导体行业深耕十年,挖掘到了一批(yīpī)具有代表性的龙头项目,让临芯在募资上有了较好的业绩保证。
但回溯这条募资之路,临芯(línxīn)也并非一帆风顺。
临芯同大多数投资机构(jīgòu)一样(yīyàng),经历了从(cóng)专项到盲池,从个人LP、三方财富到专业化机构这条必由之路。也正是通过实践的演变和不断积累,临芯在机构化这条路上,越走越远。
“我们是(shì)真正的没钱、没背景,全靠项目(xiàngmù)好打(dǎ)出来的机构。”李亚军表示,“比如,我们第一家专业化LP机构厦门建发,就是因为投了我们澜起的专项基金后,觉得我们业绩不错,于是和(hé)我们结成了紧密的合作。”
此前,厦门建发与临芯投资紧密合作10年,从项目联合投资上也赚取了丰厚(fēnghòu)的(de)回报。
也正是通过这样一场场硬仗的(de)打拼,临芯拿下了一个又一个LP的信任,国资开始更多出现在(zài)其LP的名单中,包括国投创合、盐城东方、河南资产等(děng)。
回顾每一次募资,宋延延(sòngyányán)也感叹,“过去我们的长板在于投资能力,但只有补齐短板,机构才能长久的良性发展,为此,临芯内部也在前(qián)中后台的建设上,不断(bùduàn)迭代和成长。”
2018年前后,临芯(línxīn)启动了机构化的迭代进程。
“过去,我们(wǒmen)的(de)传统强项就是投资能力(nénglì)非常强,相对来说募资能力会有一定的短板,为此,我们重点强化了募资能力;从风控的角度,我们的资产包越来越大,基金和资产的项目数量规模越来越大,所以(suǒyǐ)临芯不断强化投后能力;另外(lìngwài)面对大规模退出,临芯也开始关注减持队伍的搭建。”宋延延介绍。
非常典型的变化就是募资体系的专业化不断提升。临芯逐步扩大盲池基金的规模,降低专项基金比例。这使得临芯可以更专业地呈现自身的投资逻辑(luójí)和过往(guòwǎng)的业绩表现(biǎoxiàn)。
一根(yīgēn)手指强,整个手掌(shǒuzhǎng)的力量不一定强。临芯想要构建一个拳头模型,试图将所有能力版图补齐,更好地握成拳头出击。
宋延延带队不断推进前中后台组织的(de)完善(wánshàn),花了(le)不少精力和心思在人员梯队的建设上。“比如从合伙人、MD、总监、经理(jīnglǐ)、助理这样的梯队建设,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团队。”从更深层面上看,临芯搭建了一支更加专业的团队,建设了一个更完善的流程体系。
除了团队的建设,在运营(yùnyíng)管理层面,临芯也强调(qiángdiào)募投管退体系的完善。
以退出为例,近几年越来越多LP强调落袋(luòdài)为安,以投资能力见长的临芯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一问题。要(yào)投得好,更好退得好。为此,临芯打造了一个(yígè)更机制化的项目退出制度和原则。
宋延延介绍,在项目(xiàngmù)退出(tuìchū)阶段,投资团队会向投委会提出项目退出方案建议(jiànyì),投后管理部会监督项目投资收益(shōuyì)和退出进展,风控合规部为项目退出提供法务支持。此外,在流程上,项目退出需上报公司投决会审议(shěnyì),综合考虑项目状况、收益、时间价值、基金回收进度等,由投决会进行决策。
通过(tōngguò)退出逻辑的(de)精进,临芯投资能力得以更好地(dì)体现出来,一个非常直观的数据是,退出逻辑打通后,临芯从2019年开始,实现了业绩的大爆发:
这一年(nián),博通集成成功在A股主板上市,澜起科技(kējì)、中微公司成为科创板(chuàngbǎn)首批(shǒupī)上市企业,市值率先突破千亿大关;2020年,芯原股份、新洁能(xīnjiénéng)、思瑞浦、帝科股份、芯朋微等陆续上市;2021年,indie于纳斯达克成功上市,全年实现退出金额(jīné)超36亿;2022年拓荆科技、中微半导、富创精密等陆续在科创板成功上市,全年实现退出金额近35亿元;2022年,日联科技、南芯(nánxīn)科技、康希通信陆续在科创板上市,全年实现退出金额约(yuē)78亿;2024年已投(tóu)项目灿芯股份、黑芝麻智能、富特科技陆续上市,全年实现退出金额近12亿……
这些(zhèxiē)数字背后,是体系完善最好的佐证。
近几年,伴随临芯被投项目数量的增多,临芯也着力加强投后(tóuhòu)(tóuhòu)体系的升级管理(guǎnlǐ)。为此,宋延延给出了多个触手:第一、企业投后分级管理,重点项目加大产业赋能力度,第二、数智化的项目管理体系,实时发现偏差,及时纠偏,第三、全(quán)生命周期的项目管理。“专职投后人员进行常规性项目诊断,归纳(guīnà)与跟进项目的潜在风险,反馈投资团队(tuánduì),评估项目投后价值。”宋延延进一步介绍:
在数智化管理方面,目前,临芯(línxīn)已搭建涵盖全部业务流、审批流、并(bìng)针对公司需求定制化调整的投资管理平台,该(gāi)系统促进了临芯的规范化、流程化、智能化建设。
正如宋延延所总结的,运作规范、团队专业、战绩出众,是临芯在募资环节“无往不利”,不断扩大出资人“朋友圈”,稳健穿越资本市场周期的三大原因(yuányīn),也是临芯未来(wèilái)可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(bǎozhàng)。
探索半导体及硬科技赛道未来之(zhī)路
没有成功的企业(qǐyè),只有时代(shídài)的企业。与此同时,没有永远正确的投资,只有不断迭代的逻辑和体系。
在如今的半导体产业,过去很多投资理念和(hé)逻辑(luójí)都已经“过时”,很多方法论都已经被“颠覆”。只有不断根据产业发展秩序的方向成长,才能抓住时代(shídài)的脉搏(màibó)。李亚军带领(dàilǐng)着临芯不断在起伏不定的大潮中寻找下一片大鱼现身的地点。他的关键词是,早期和并购并行、往下游应用延伸。
这一逻辑体现到投资端,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重仓并购(bìnggòu)。李亚军提及,未来,并购将(jiāng)占据临芯70%以上的精力。
李亚军看来,半导体已经走入新的阶段,中国半导体企业要走向更高、更远、更强。要由跟随到创新再到引领;要持之以恒做难而(ér)正确的事情,要有跑马拉松的精神、毅力和准备;要解决目前企业小而散(xiǎoérsàn)的问题,通过兼并收购,发现(fāxiàn)、培养(péiyǎng)并打造世界级的伟大企业。
找到有(yǒu)潜力的龙头企业,帮助它们持续地并购,不断做大做强将是临芯投资下一阶段(xiàyījiēduàn)的重要使命。
过去,临芯似乎踩中了半导体产业每(měi)一个发展(fāzhǎn)的关键节点。这一次,李亚军押注的将是下一个十年半导体产业的并购(bìnggòu)整合的历史性机会。
政策的春风(chūnfēng),正在印证李亚军的判断。
《国九条》明确了鼓励上市公司(shàngshìgōngsī)聚焦主业,综合运用并购重组、股权激励(jīlì)等方式提高发展质量;证监会《十六条》也提出支持(zhīchí)科技型企业综合运用股份、定向可转债、现金等各类支付工具实施重组,做优做强。在(zài)市场机遇方面,由于上市难度增加,有很多企业被收购的意愿(yìyuàn)增强;二级市场估值下滑(xiàhuá)导致一级市场估值同样下滑,收购的成本也下降了……
这一背景下,临芯正在加速并购领域(lǐngyù)的动作。“临芯未来在并购领域的投资金额和占比将会更大,但我们也会兼顾投早、投小(tóuxiǎo)、投科技(kējì)(kējì)的使命。”李亚军进一步补充,“十年来,临芯坚持做投资,一个主要的推动力就是使命感(shǐmìnggǎn)。我们认为投资是一种生产力,可以推动产业发展,促使科技的进步(jìnbù)。这也是我们这一群人坚定不移投资科技的动力!”
事实上,临芯从成立第一天(dìyītiān)起,就制定了这一使命:投资推动(tuīdòng)科技进步。与此同时,也设立了发展的(de)终极目标——造就世界级的伟大企业。
这样的使命感和目标,正在(zhèngzài)不断促使临芯沿着时代(shídài)的大潮不断向前。
“诚信公正、合作共赢(gòngyíng)、大道至简、厚德载物”,这是临芯的(de)核心价值观,那么,在更高的叙事维度之下,对临芯而言,持续的自我突破能力、资源整合能力、将是下一个十年新长征路上(lùshàng)的方向标。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